在学校的校园中,有一处承载着无数学生技能梦想与汗水的地方——数控车削生产实训车间(38号车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习人数的不断增加,这座老车间逐渐显露出疲态,安全隐患也日益凸显,其改造升级迫在眉睫。9月初,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学院领导亲自推动下,一场针对数控车削生产实训车间的全面改造工程悄然拉开序幕,为学校的实习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实训车间,安全隐患凸显
走进改造前的数控车削生产实训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实训设备多、实训学生人数多,设备操作空间狭小,人满为患。

1.实训车间情况
车间现有普通车床36台和数控车床26台。本学期下半阶段, 38号实训车间,共计安排了9个教学班级,上午班4个、下午班5个班级,班级人数约450人,在下午同一时间段,车间要容纳约220人的教学。
2.车间安全隐患情况
按照现在教学督导的规定,严格执行一人一机的上岗制度。同一时间段只能安排36人实习普车和26人实习数控车,共计62人进行实训操作,加上学生安全监督员约10人,还剩约150名学生必须安排在学习区域进行自主学习。包含课桌椅在内,人均面积不足0.45平方,相当于80平方(正常2间小课室)要同时容纳150名学生。目前学生学习区域严重拥挤,几乎无处落脚,学生情绪不稳定,管理难度非常大,管理压力也明显增加。




3、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在数控车削生产实训车间上课的班级都是没有理论教室,在专业知识教学中(如机床结构、刀具角度、加工工艺等知识),由于没有教室开展一体化教学工作,教师教学时,只能选择车间的两侧放置一些课桌进行授课。但讲授区域无隔断,教学相互干扰非常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二、领导重视,亲自挂帅推进改造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实习人数的不断增加,车间存在安全隐患大、车间场地也已经无法满足一体化教学的需求。学院领导深知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他们多次深入车间进行调研,听取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学院领导决定对数控车削生产实训车间进行全面改造,以消除安全隐患,提升教学质量,保障学生的安全。

1、安装限位行程开关与卡盘扳手保护装置
1)限位行程开关改造:通过对普车电气系统进行改造,实现了在设备达到预设极限位置时自动断电的功能。这一改造有效避免了因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导致的超程碰撞,保护了学生和设备的安全。同时,也降低了设备维护成本,延长了使用寿命。

2)卡盘扳手保护装置:在普车尾座处增设了保护装置,当卡盘扳手未归位时,设备无法启动。这一设计不仅避免了因扳手遗忘归位而导致的设备损坏和人身伤害,也培养了学生的规范操作习惯。

2、优化授课区域
根据教学需求和场地情况,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教研组集思广益,对现有的3个授课区域进行优化。在改造过程中学院李锦胜主任亲自挂帅,带领教师对相关的设备进行搬离(数车6台、普车4台)。

在改造过程中,王忠院长多次亲临现场,检查工程进度,协调解决改造中遇到的问题。王院长强调,改造工程不仅要解决当前的安全隐患,更要着眼于未来,提升车间的整体功能和教学效果。正是这种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确保了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改造工程意义重大,为学院发展注入新活力
数控车削生产实训车间的改造工程不仅是一项教学设施、教学场地改造工程,更是一项关乎学院长远发展的战略工程。改造后的车间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习效果和技能水平,还增强了学院的办学实力和竞争力,也为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也为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培训、产学研等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为学院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车间的改造工程也为学院其他教学区域的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四、展望未来,续写辉煌
经过2个月的紧张改造,数控车削生产实训车间改造工程终于顺利完成。改造后的车间,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习效果,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加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展望未来,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教研组将把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成果转化为强大动力,坚持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一丝不苟地遵循学院的指引,用心雕琢每一份教学计划、教案,力求在学院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